全像術是在1948年由英國科學家D. Gabor所發明的立體攝影技術,並於1971年獲諾貝爾物理獎。利用這種技術可記錄光波三度空間的波前,爾後在任何時刻都可還原具有相同波前形狀的光波。Gabor最初提出這個技術主要是為了提高顯微鏡的解像力,但是受到當時科學技術的限制無法實現,而成為一種想像中的技術而已。

在1962年及1963年之間,美國E. N. Leith及J. Upatnieks兩位科學家利用當時剛發明的雷射作為光源,實現了這個技術,自此以後,全像術成為一種新的光學技術。Gabor也因提出全像術理論而於1971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
自從Leith跟Upatnieks二人做出雷射全像片之後,許多科學家努力研究全像術的應用,但是受到全像片攝製困難及重建光波需要使用雷射光源等限制因素,影響了全像術的實用性。但科技日新月異,之後的科學家發明了使用一般白光光源即可重建三度空間影像,更有利用組合照片的方式拍製全像片等技術,發展到現今,數位全像、全彩全像等技術也不斷被研發出來。而全像術除了可記錄立體影像之外,還有很多用途,比如全像干涉測量、高容量記憶、光學計算及全像防偽應用等。